Kellogg商学院全奖博士 交大女神留学申请总结(转载)

农百科 81 0

  上交师姐2014留学申请总结—Kellogg商学院PhD(世毕盟学员)

  0. 说在前面

  要不是晓然哥让我这写篇申请总结,我还意识不到申请对于我来说已经是过去时了。 想想自己当时每天焦急的搜索各类前人的申请总结的时候,就觉得也应该写这么一篇东西,以飨后人。

  但是,我最想强调的,也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记住的一件事就是,申请实在是一个太随机的过程。在收到结果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拿到的是offer/ad,还是rej. 这几个月来,我见过太多(包括我自己)突如其来的狂喜和难以置信的沮丧。可能你在地里或者gradcafe看到那些报offer的背景觉得不过尔尔,他们却拿到了比你好的多的结果。毕竟,影响申请的因素太多了,三围、research、connection甚至包括当年是大年还是小年,同类竞争是不是激烈,committee的口味和偏见。所以,我希望大家也不要过分严肃的对待学长学姐们的申请经验,从中取其精华即可。

  第二,就是我在这篇总结里不会说太多很学术的东西,因为我实在是啥也不懂,自我评价对OM/OR这个领域的了解连皮毛也算不上,不想误导大家。相反,我会说一些我觉得很性价比比较高的申请策略,或许会显得有些功利主义,但是确实是我经历这一轮申请下来积累的最深刻的感悟。当然,还是那句话,因人而异。

  Ps. 如果希望看一些学术,关于项目比较的申请日志,我推荐以下几篇,都是在申请过程中对我帮助非常大的,在此默默感谢各位学长学姐造福后人!!

  上交密西根学院的学姐,Wharton OM

  ?

  申请过程中认识的清华研究生学长

  

  交大09数学系,西北IEMS

  ?

  清华自动化,Stanford MSE

  ?(注意这篇是留学中介(应该不是她找的那个)转载的哦)

  另外还有两位清华自动化的学长也写过疯传一时的申请总结,其中对各个项目和一些老师的方向有了深刻的总结,可惜刚刚看到已经被删了,可能是学长不想太过招摇,所以这里我也就不细说了。

  最后,我申请的主体是Phd,所以以下内容只保证对Phd有效。申请master的同学谨慎选择参考~

  1. 背景结果

  ?背景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 上海交通大学,CS2年后转专业到BBA(工商管理学士) 2年,最后拿BBA的毕业证书

  GPA: 3.93/4 90,91左右

  Ranking: 1/45

  GRE: 164+170+3.5; Sub(无)

  TOEFL: 108(23)

  Research: CS密码学一段,大三下OR方向一段,无paper

  Reference: 导师一封(强推),任课老师兼系主任一封,安泰院长一封,CS任课老师一封

  获奖经历: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以及大学生数学竞赛之类

  ?结果汇报

  Interview(按照时间顺序,都是Phd):Berkeley IEOR, Cornell OM, Northwestern Kellogg OM, UMich Ross T&O

  Offer: Cornell OM, Kellogg, Umich Ross T&O

  Ad: Stanford MS&E (Phd转Ms)

  Wl:Berkeley

  Rej:Chicago Booth, CBS, Stern, Duke, UCLA, MIT MST, Harvard CSE

  Withdraw: UBC Management Science Phd, Columbia MSOR, Cambridge MS

  下面就是申请感悟了:

  1. 背景组成因素分析

  第一个讲Connection,是因为我觉得这是申请过程中比较重要却又往往会被我们忽视的点,特别是在商学院这个小圈子里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我去visit的时候遇到一个拿着西北和斯坦佛的finance phd offer的美本就跟我说,感觉大陆本科申请比美本要难得多,毕竟这个圈子就这么大,不认识的话没人愿意跟你玩,发paper也不愿意带你。我面试cornell的时候那个教授也说,这个圈子实际上是一棵巨大的family tree.例如,在我申请的这个领域(OR/OM),清华申请者的优势是显著的。因为他们有着优良且悠久的申请传统。点开各个学校的主页,那些活跃在一线的中国老师十有八九都是清华毕业的,再看招的大陆学生,也基本都来自清华。其实很好理解:老师往往会更倾向于招母校的学生,校友情节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自己从清华毕业,对于清华的生源情况和教学质量也更放心。加上招的学生表现优秀,第二年第三年学校更会格外青睐清华的学生。这种Connection一旦建立,就是一个长久的良性循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且这种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最后关节对学生的选择上,在申请前期,这种Connection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难得的科研机会,特别是一些在国外的科研机会。据我所知,清华的很多小伙伴们都通过暑假自己联系师兄师姐们去美国的各大高校进行summer research,而这种经历不仅能为CV增色不少,还有可能得到强有力的牛腿,可谓一举多得。加上清华在OR/OM的师资投入异常强大,各种海归大牛不说,还经常邀请领域大牛来开短期课程班,学术研讨会等,如果对这些海量资源加以利用,套到牛腿或者科研机会想必并不困难。而这些经历对于申请的影响往往是重量级的。

  虽然这些都是我在申请过程中才慢慢认识到的,我也知道这种海量资源的配置可能短期内无法复制,但是回过头来想我申请的整个过程,我觉得还是可以通过许多自身努力来改善、甚至毕竟这一结果的。比如说海外的summer research,对于申请博士来说其实是性价比非常高的经历,在清北的同学中也格外风行,几乎成为一种传统。但是在交大,在我周围的同学中却非常少见。如果可以,我强烈建议目标是top phd的学弟学妹们尝试。Summer research 基本有两种途径,一是走学校的暑期科研项目,这点清华北大、复旦、南大、中科大、浙大等之前都有在做,交大目测起步比较晚,今年才开始第一届的UCLA暑期科研项目选拔,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申请比较容易,而且费用什么的学校也会有补贴,学校基本都不错,但是竞争也就比较激烈了;第二种,也是在清北高校比较风行但是在我们这里很少见的就是自主申请,自己联系教授询问。其实没有那么难,因为这种情况大多是自费,教授多一个免费劳动力,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你有机会去最顶尖的学校进行科研,而且更有针对性,坏处就是自己承担所有费用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一旦成功,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一封国内本科生梦寐以求的超级牛腿就唾手可得了。对于交大的同学,其实还可以走学期交换这一途径,特别是安泰自己的交换项目,有很多学校都非常好,密西根、威斯康星等。如果有心的同学,其实可以在确定交换的时候就开始提前找教授联系机会,但是学期中可能还要面临着课程压力,所以很难像暑期科研一样完全专注,往往要有所取舍。

  至于短期课程,学术研讨等,其实安泰每周三都会开设学科讲座,也会不定期的邀请大牛来上硕博的短期课程,如果感兴趣的本科生可以去蹭课听。这里要特别推荐一下葛冬冬老师在上财开设的各种暑假短课和学期课程。葛老师的资源非常丰富,请来的大师阵容都是超级豪华的,并不比之前所说的清华的要逊色。详情请戳?

  ps. 感觉上财信管以后要成为运筹在上海的大本营了,各位小盆友不要错过啊!

  第二点讲讲科研和推荐信。科研神马的,其实申请商学院和理工科不同,因为审稿时间一般要一两年,所以本科申请者很难在申请的时候有paper。不像eecs,有些小盆友大二大三就有paper了好嘛!但是科研却是很重要的。我是主张如果一开始就有出国决心的小盆友,越早接触科研越好。并不是说越早做科研出结果的可能性越大,而是真的要经过一番尝试,才能找到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而且,在大学早期如果能有一段完整的科研经历,即使很稚嫩,即使最终失败了,也是非常好的经历,对于以后申请暑期科研、寻找新的机会也是很好的。这种早期科研我并不推荐所谓的prp和大创,这种多人合作的模式最终很大的可能都是水掉。最好直接发邮件给你感兴趣的老师,单独面谈,建立合作。OM领域安泰有很多不错的老师,但是我们的眼光其实可以不仅限于商院,数学系、致远、自然科学研究院有很多做优化、网络的老师,CS最近也引进了许多大牛,方向是博弈、优化等。OM/OR是一个学科交叉非常活跃的领域,许多在领域中活跃的牛人都是数学或者工程出生,所以大可以把眼光放的长远些。联系老师的方式就是cold mail即可,这些老师虽然看上去高不可攀,实际上都很nice,聊一聊的机会总是有的,剩下的就看自己怎么把握了。

  至于推荐信,之前看到网上说牛腿可以横扫,也内心惶惶,因为科研开始的晚,也没有暑期研究什么的,感觉自己的推荐信跟那些美本或者top 2的相比都没什么分量。但是面对最后的结果,我的感觉是,在没有牛腿的基础上,一封情真意切,内容丰富的强推也并不差。因为我的推荐信基本都是老师写的,所以我没有看过。但是我觉得,一封好的推荐信,应该是和我们的 ps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Ps弱化的地方,推荐信里可以详细写,Ps里浓墨重彩的部分,推荐信里大可以云淡风轻。而且,如果不是科研达人,每段科研都非常impressive,我觉得不同推荐信应该有不同的侧重,一封重科研、一封重学业、一封重个人的personality。毕竟申请的时候,特别是申请商学院的时候,一个package最好能体现我们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把我们描绘的像一个学霸或者nerd。

  第三点谈三围,就是所谓的GPA,GT.GPA没什么好说的,对于芸芸众生的我们来说能刷多高刷多高吧,虽然很多人说GPA没用,但是申请商院的小盆友们基本都是Top,一个高的GPA起码可以显得你不比人家笨。但是我不主张为了刷高GPA而反复重修,只是大家要仅早培养起这个意识,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就差不多了。GT,对商学院申请,T挺重要的,尽量刷上110,特别是口语最好刷上26吧。G的话,verbal真是看得过去(155+)就好了,但是写作很重要。我跟UBC的老师聊天的时候告诉他我3.5,他叹息了一下,说最好有4。至于sub,我没考,但其实后来有点后悔,觉得最好考一下。因为我本科先工程再管理,比较深入的数学课都没有怎么上过,其实成绩单是很难看的。导致面berkeley的时候candi特意问了我本科的数学背景,上过什么以证明为主的课。感觉如果考一个数学sub会convincing一些吧。如果是早有准备的同学,我建议可以选数学二专,再不济,也要再申请前把实分析和随机过程给上了,这样整个package会好看得多。

  相关得活动经历,感觉这点比重不大,正常的那些就可以了。因为商院最后其实还是做research为主,leardership、teamwork之类得看的比较淡化。但是如果有一些创业得经历,或者做过一些比较优质的实习,也算是一个plus吧。

  最后就是关于陶瓷。我整个申请过程中基本没有陶瓷。因为商学院都是committee制度的,陶瓷也没什么用。不过真的遇到非常match的老师感觉联系联系也没有坏处。之前所说的wharton学姐就有成功套上的经历。

  2. 关于面试

  申请商学院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面试。No interview = rej。我感觉面试中观察口语表达是一部分,更多的还是看气场是否相符吧。毕竟进了面试的shortlist的都是很优秀的候选人。面试的问题没什么好说的,都是那么几个。但是!!一定要准备!!哪怕你开始打好了腹稿,真正实战的时候也完全不一样。我是之前找了许多资料面经,问了一些经验,然后对着自己的CV和PS整理了一个问题的list,准备好答案,再读熟、背熟,找同学或者对着视频练习到比较自然为止。可能会有人觉得这太刻意了,但是台下一分钟,台上十年功,那些我们看了觉得很优雅的presentation,其实都是经过数不清的训练和反复得来的。我只是希望申请中自己可以控制的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而且,在接到invitation的时候,我还会针对相应学校制定不同的问题和答案,在面试结束后我也会丰富完善这个题库,争取做到面对任何问题都手到擒来。

  这里还要讲一个小tip,也是我自己总结的。基本每个面试结尾教授们都会问你还有什么问题么,这时候常规的方式就是问一些你们招多少人,什么时候出结果之类的。但是其实,这个环节也可以成为你表达自己的绝佳方式。你可以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老师回答完之后你能接上话题并且发挥自己的那种。比如说,和西北的面试原定20分钟,gad上来高贵冷艳的问了我七分钟不到就让我提问了,连我的科研都没问,顿时我心都凉了,但是我还是迅速打起精神开始发问,并且成功将话题引到我之前看了他们的operationsroom的一篇blog所引发的思考上,blabla讲自己觉得什么模型可以apply到这个问题上,尽管只是讲了一个粗糙的idea,但是我看gad点点头在纸上刷刷写了几笔。最后整个面试被我成功撑到了20分钟。虽然不知道最后的录取是不是和面试的表现有关,但是我想说其实在申请的很多环节我们是可以反客为主的。

  还有就是面试结束最好给申请官写一篇thank you letter。我没有套用固定的模板,表忠心至于也引用了我们交谈中的许多内容。每个学校写的都不一样,大概每篇有五六百字。这样一是表现出你的诚意,二起码表现出你们的交流很顺畅,你确实听懂了,并且有共鸣。老师的回复基本都是官方的,不用care。。当没看到好了。。。

  3. 选校

  最后等于是拿到了四个录取。其实可以看到我的申请策略基本是自杀式的,申的都是top。这跟我个人的目标有关,对我来说读博不是必要的选择,我只想有一个机会,通过这几年更深入的去了解我感兴趣的领域,做一些好玩的东西,所以如果要读就想读最好的,当时想着申不到大不了就读master再回来工作好了(对所以你们看我申了疙瘩or。。)。最开始给的是cornell Johnson,那时候就很高兴了,虽然他们家的om group很小,但是老师非常nice,在面试的时候就开始为我规划今早科研的事情。但是拿了kellogg后还是据了他家。这里要提一下,感觉johnson 大家还是可以尝试的,虽然他们这几年的placement并不出色,但是他们在面试中也提到some changes might happen. 他们的计划是非常hand on的带学生科研,并且一去就开始research,面我的教授带的学生,据说第一年暑假就有paper投出了。而且交大的学生在那里目测口碑很好。Cornell的ORIE项目也非常好,去年数院的wcg学长也拿到了他们家的offer。

  其实最后在纠结的就是kellogg 和 ross. 很多人包括我的导师都建议我直接选择kellogg,但是对于ross不知怎么就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大概是去年wl学姐去了之后,就开始梦想着自己也能去。所以visit的时候还是去蹭了一下,看了看魂牵梦萦了一年多的地方。这里要提一下,ross的老师真是感动的让人要哭了,为我单独安排的visit两天之中见了十几个老师!而且都是大牛。而且感觉老师真的都非常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很好。这里要特别提一下ross的几大优势,第一是科研开始的早,学生八月份过去会有一个师生互相匹配的环节,那个时候就开始选择导师了,而且每个学生会有两名导师,一个senior,一个junior,第一年就开始做科研。这种组合的好处在于,junior可以给你非常hand-on的指导,而senior在你上market的时候能给你写极有分量的推荐信,而且这里的老师都是可以随便选的啊,你能想像wallace hopp、bill lovejoy还带学生么;第二就是在ross,如果一门课程拿了A以上,是不用考qualify的!!!不用考qualify!!这要省了多少时间精力做科研啊!!而且据那里的学长学姐说,中国人基本没有不全A的啊!!第三就是phd在第三年会有自己单独教一门课的机会,不是以ta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个instructor独立的带一门本科生课程,有自己的ta,最后也和其他老师一样有评教。这种难得的经历在上market的时候很有分量。而且,ross还为学生提供专门的presentation的培训。总而言之,感觉ross现在的体系非常适合一个phd成长为合格的faculty,他们的placement也越来越好,今年毕业的anyan qi学长据说四个fly out 都拿到了offer。所以,立志当faculty的同学,ross真的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所以,最后放弃了ross选择了kellogg也是经历了一番纠结的。最后还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其实自己对于将来是否一定要做faculty并不是那么完全的确定。之前和很多老师的交流也让我很迷茫,像UBC的老师说,if you don’t want to go academic path, don’t come here.但是我感觉,这个领域最初吸引我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用能带来的可见的价值。所以我内心其实并没有完全cancel掉进入industry的可能性,毕竟我现在更喜欢visible impact。其实美国的很多产业,比如医院等对于优化的知识知之甚少,有时候利用很简单的scheduling model就能节省很大一部分开支。所以,当我在西北第一次听到学长对我们说 you should always have a plan B并且说他打算今年去google实习的时候,我觉得心里的某一部分是被触动了的。所以最后选择西北,也是看中了他能带给我的更加flexible的未来吧。说不定五年之后,我还会乖乖的上market,但是现在的我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还是充满好奇和希冀的。

  4.是否该找中介

  关于是否该找中介这个问题,我相信已经有太多的争论。但是我觉得现在找中介的人越来越多了。起码我认识的很多人,包括一些超级牛人们都着了中介的。很多人都觉得中介很坑,但我的看法是,是否选择中介,要看你如何定位自己的申请,以及如何定位中介在你申请中所起的作用。在申请之初我也咨询了许多学长学姐,得到的反馈都是负面的,几乎所有人的反应都是只要自己足够积极的去网站上获取资料信息,或找到靠谱的小伙伴一起合作,DIY就足够了。但是我思量再三,还是选择了寻找中介帮助我完成申请。因为我仔细分析,觉得自己内心还是非常渴望去名校的好项目,而要申请这种级别的项目,我自知凭借自我实力还差的很远,亟须要一个在申请这类项目中有丰富经验、对这个领域有深刻了解的人带我一把。而我们院、甚至我们学校在申请商学院博士、特别是OM方向的商学院博士的先例都非常少,在学长学姐这个沟通渠道上有着很大的缺失。而且,与EECS等每年都被强势申请的方向不同,网上对于OM/OR方向的申请总结、感想也只有寥寥几篇,而且大部分都年代久远了。所以我选择中介的第一标准就是能够有对申请商学院博士,最好是顶尖商学院博士的申有足够了解,并且能够给予我实质性帮助的牛人。这也是我选择世必盟的最重要原因:他们的Mentor制度会为每个申请者匹配一位该申请者申请方向的名校Phd(基本都是Top 5院校的,我的Mentor就是Chicago Booth的在读OM Phd)。这点对于我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第一,这些在读学长学姐们自己在两三年前都亲身经历过申请,深谙此道;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学长学姐们都活跃在学术前沿,加上彼此同仁之间互通有无,他们对各大名校的项目、以及每个项目中老师的研究都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看法,这些在申请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部分。所以我毫不犹豫的就签约了。当然,如果你能够从学院、学校获得极为丰富的资源,我觉得DIY也是行的通的。就像我知道的很多清华IE、自动化的大神们都是DIY的,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当然,这与他们优良的申请传统和给力的资源匹配是分不开的。

  第二,我觉得大家要清楚,即使你花钱请了中介,你也不能觉得将一切完全托付给中介就高枕无忧了。我觉得好得中介并不意味着帮你包办一切,而是能在关键处帮你提纲挈领、让你锦上添花,起的是一个细致的咨询顾问的职责。归根到底申请是我们自己得事情,别人再怎么为你卖力也不如你自己珍视。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尽管GGU给我们都匹配了网申老师,所有的网申填写都是经过我自己再三修正和核实的。因为我很清楚网申老师的工作量很大,很难做到对每一环节都细致入微。各种文书的撰写也是我先起草,与Mentor邮件往返二三十遍才最终定稿。我觉得这是一种效率比较高、也比较让我放心的理想合作模式。我知道我周围有同学放手将网申、文书都交给中介去做,结果漏洞百出,有填错了项目和入学时间的,也有PS写的极其僵化生涩的。这种因本末倒置造成的后果,也可能是大家都不推荐中介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关于到底要不要找中介,找什么样的中介,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吧。因为这与每个申请者的背景、申请环境和申请目标都有关系。但是我还是建议,不管怎样,都不要一个人单打独斗,现在也有许多咨询培训机构可以选择(bebeyond,nuts等,我们学校的GOA,GAUnion也很好),他们会教你一些申请的规则和注意事项,避免犯低级错误。毕竟现在申请越来越激烈,一分规范漂亮的package可以说是入围的底线了。

  最后,一路走来真的要感谢太多的人。感谢爸妈全程给我无条件的支持和理解;感谢 @龚晓然(224976834) 学长创立了一个这么棒的组织,感谢luyi学长一路的支持和引导,没有你们可能就完全不会有这篇申请总结;感谢我的导师和所有给我写推荐信的老师虽然你们木有人人。。。。感谢和我一起奋战的小伙伴们 @屈苏冰(265031524) @静哥@汤圆,我还记得那些焦虑的电话和信息,好在现在我们都有了满意的结果;感谢一直听我诉苦的男闺蜜女闺蜜们,我会在卖青春的时候飞回来当你们的伴娘的!感谢fyf小盆友,申请中一直互相交流信息,求当co-author! 还有jiankun 妹子,以后要一起愉快的玩耍啊!

  最后的最后,感谢有你。

标签: 启牛商学院理财靠谱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