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密度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初中物理密度如何做教学反思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初中物理密度教学反思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反思(一)
实验方案的产生,使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尝试,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探索研究”,教时适时地给予知道、点拨,使实验方案得到实施,使学生的探究获得成功。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模拟科学家们的认真的探究态度,宽松、愉悦、恬淡的课堂氛围,使探索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过实验过程的交流,使学生收益匪浅。学生们都说,从实验中的发现,通过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学到了物理知识。来自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深刻的,比那种*通过老师将和做习题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贵的是有利于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教学,从教学目标看,它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方法上看,它以探究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等,从形式上看,它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它让学生动起来,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受影响看,它更能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视学习为乐趣,更富有创新力。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反思(二)
〈〈探究——物质的密度〉〉这一节需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1)让学生根据他们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引出密度的意义;2)根据密度的意义让学生自己得出密度的概念;3)能联系生活中的许多东西理解密度的概念;3)会根据密度的公式推出密度的单位;4)要有一定的运算能力。
这一节本人的理念是:由于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这一节的不足:
1)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回顾本节课教学过程,大多数学生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之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的的意见。但是本节课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只有教师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才能真正用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真正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2)时间分配不合理。刚开始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长,老师有想让每个学生都跟上,于是就举了很多的例子,可到了后面又想结束本节的教学内容,就匆匆而过。
3)教学设计不细致。备课时,总感到授课的思路符合学生的实际, 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内容,但实际操作的时候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当出现和自己的思路不一致的时候,要么是绕来绕去,回不到重点和难点,要么是滑过去忽视学生存在的问题。
今后本人会注意以上问题,使自己的教学更完善。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反思(三)
《质量和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里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在这一章里要掌握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这两种仪器测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章内容的特点是定量的测量性实验较多和定量的计算较多,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根基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平、量筒测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时,教师更应注重物理思想、物理过程的传授,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很重要,它与压强、浮力的知识联系很紧密。我是这样开始新课的:
先请同学说出身边的桌子、电扇、窗分别都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再叫他们回答身边有无数种物质,我们怎样辨别它们?给他们具体的实例,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一个铁块和一个木块,同学找到很多方法,有颜色、气味、磁铁吸引等等。然后问他们如果从表面情况无法鉴别时怎么办?有没有一种科学又简单的辨别方法可以鉴别物质的种类?给他们实例一个铜块和一个塑料块怎样区别,并结合以前速度的引导让他们讲出相同体积比质量和相同质量比体积。那到底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然后请同学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等到若干组数据,请同学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然后让同学计算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再分析得到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等。就因为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等,我们才可以利用物质的这种特性来辨别物质的种类,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用它来表示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请同学根据公式推断单位及物理意义。整节课教学任务基本能完成。
困惑的地方:
1、在引导学生讲出相同体积比质量和相同质量比体积后,猜想就叫他们自己猜呢?给他们一个填空形式:体积不同的相同物质,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这节课到底分几课时?一课时的话,要介绍量筒的使用,做实验,分析数据,有必要的话画折线图,还要得出结论,那肯定来不及介绍单位换算、物理意义等。
不足之处:
1、整节课思路感觉不清晰,过渡不自然,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在实验过程中未强调量筒在实验结束后侧放,造成学生离开时碰碎一个。
看过“初中物理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