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3种思维,买多少理财产品都过不好这一生

农百科 162 0

  做理财这么多年,我遇过各种各样的客户,看过各种各样的故事,可以说生活远比电视剧精彩得多。

  有赚过大钱又跌入谷底的;

  有做过生意风生水起又归于平淡的;

  有高级知识分子被诈骗几百万的;

  有理财师自己陷入P2P困境的;

  还有一直看起来波澜不惊平平稳稳、日子越过越好的;

  也不乏一直在自己想摆脱的生活方式中难以自拔,经济始终困顿的……

  很多人问我,怎么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财务,成败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是有一个好的家境?是有高智商?是有高的情商?是学了一堆金融专业知识?还是有很强的投资能力?

  据我的观察,它既不取决于专业知识,也不取决于投资能力,而是取决于一种根植于人心中的生活方式和哲学。

  我把这种生活方式和哲学大概总结了一下,以下三个思维方式,对理财成功与否,影响最为突出——

  长期思维 规划思维 积极思维

  是不是做了我们的长期理财规划,就一定拥有了这三种思维呢?我觉得未必。

  有的朋友,做规划的时候很兴奋,觉得自己可以坚持。

  但是只要一有风吹草动,什么P2P有回报产品啦;谁谁靠炒房炒股又大赚了一笔了;某某理财产品,每年保证8-10%的收益哦~~哎呀,我们的配置最近几天又跌了,怎么办?!!!还是不要坚持了吧~~~

  当周围不断有声音传来,动摇几乎是必然的。我坚持长期规划,不如人家一夜暴富。试问有多少人能够抵御诱惑?

  所以我必须反复强调这三种思维的重要性。

  01

  长期思维

  什么是长期思维?

  我之前在多次公开演讲中说过,在金融尤其是个人金融领域,其实善恶分明,特别容易分辨——长则为善,短则为恶;慢则为善,快则为恶。

  细品任何一种个人金融领域骗局,无不与宣扬“短平快”有关,比如一年之内超高收益,比如能瞬间暴富的融资融券,比如各种让人倾家荡产的衍生产品……

  但凡是宣扬慢的、耗时较长的投资,就更倾向于善。

  比如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它可能很慢,但它可以让人远离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实现你的长期目标。

  善的观念为什么难以推广?你懂的。“一夜暴富”,它根植于我们的基因。

  02

  规划思维

  规划思维,跟长期思维有很密切的关系。

  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曾多次提到一个观点:现代社会不需要规划,因为变化太快。他认为做规划就是在给人生设限,限制了自由,限制了各种可能性。

  其实这是对“规划思维”的根本性误读。

  还是用《人类简史》的观点来反驳:

  在原始人时代,是不需要规划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活在食物短缺的生死边缘,任何规划都显得十分可笑。

  可是当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只是社会生产力向前迈进了一小步而已,规划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因为没有规划就不可能发展农业、畜牧业,一个没有规划的人可能会把留下来做种子的粮食都吃掉,以后靠什么种地呢?

  我们人类这么弱的物种,能在各种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霸主,恐怕也是因为规划。

  假设一头狮子也懂规划,不把自己抓到的羊吃掉,而是有计划地圈养猎物让羊繁殖小羊,我估计狮子早就统治世界了。

  所以,人类文明本身就是因规划思维而生发起来的。

  说社会变化快就不需要规划思维了,其实是没有搞清楚自由的相对性。

  合理的规划并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为自由打下扎实的基础。

  的确,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目标变化,可是有些底线性质的事情,是不变的:如生存、教育、养老,不会因为时代变化而不被关注。

  把这些不会变化的事情作为底线目标,结合长期思维予以规划,剩下的资源就是我们可以自由的空间。没有这种底线目标做人生的基础,自由恐怕会变成“自杀”。

  以运营一家公司来做类比:

  在现在市场环境千变万化的情况下,无论哪家公司都会把保持长期财务稳健作为运营底线目标,以此为目标做财务规划,甚至为了保持长期稳健,会更注重加强规划,然后留出空间应对变化。

  没有哪间经营得很好的公司,就因为现在市场变化快,决定放弃规划,走一步看一步!

  人生规划也是同理。

  03

  积极思维

  最后说说积极思维。

  我要强调积极的态度,也是因为现在网上有一种思潮就是鼓励大家放下,做生活现状的超脱者,如在育儿领域的快乐教育,职场领域的佛系青年……各种渲染“就地躺下”的鸡汤文往往出爆款,说明这套价值观特别能打动很多人,尤其是在现实中拼得头破血流的中年人。

  从个人价值观来说,“放下”本身并无不妥,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个人选择。

  只是我们也必须理性看到,如果全社会都“佛系”,遇到问题就按暂停键或者就地躺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是不可能的。这必然意味着倒退,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个人选择了“放下”,面对的就是未来有可能自己的生活会远远被时代抛离,可能未来孩子上大学的钱就付不出,父母治病的钱也付不起,自己退休时还成为孩子的负累。只要个人能面对这个“放下”的后果,不寄望于全社会来养你,完全可以选择“放下”的生活方式。

  如果不能接受,就得改换一种对人生积极的态度,及时自我归因,就是说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总是从自我身上找原因,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解决问题。

  综合来看,无论是长期思维、规划思维还是相对积极的思维,显然都不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底层思维。

  如何能具备这三种底层思维,这就不是普通的理财教育本身能解决的了。

  作者简介:孙明展,候选北美精算师、国际金融理财师、中山大学金融系、统计系专业硕士导师、创必承创始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孙明展

标签: 理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