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争锋]节约的动力来自哪里

农百科 139 0

   最近和朋友有两段关于节约的对话,事后想来很有一些趣味:

   一段是关于请客吃饭。那日吃完饭桌上个别菜还有不少剩余,有朋友便感叹:“点多了,浪费啊!”于是大家开始检讨:下回要少点一些菜。可是什么是“少点一些”呢?请客人吃个饭,吃完了桌上锅碗瓢盆全部空空如也,心里是什么感受?“客人真吃饱了吗?还是我点得不够多?”心里头总是要犯嘀咕。

   一段是关于上街买菜。那日聊到节约,有朋友说,为什么买菜不用塑料袋这么简单的事情就行不通呢?另一位朋友接口说,节约应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那些让人们生活不方便的节约行为,肯定是推广不了的。买菜不用塑料袋,就增添了生活的不便利。“你看,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上下班途中顺便去趟超市,让他自己提个布袋去,现实吗?”

   两段对话,都是生活当中的小事,却也实实在在反映出节约在生活中的一些处境。为什么很多节约的理念在生活中无法推广?一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譬如请客吃饭,我们老担心自己给人留下“抠门”、“吝啬”的印象,在“脸面”和节约之间,即使会有一些犹豫,许多人最终选择的往往是“脸面”,这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二是因为对便利生活的无限追求,譬如上街买菜,要自提菜篮,很多时候是平添了一些麻烦,“这么麻烦,干什么呢?”此念一起,节约也就无从谈起了。

   人的行为总是能够找到内在的驱动力的。一般来说,这种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自利益诉求,二是来自理想信念。要让人们厉行节约,也需从这两个方面寻找动力。

   生活当中有很多节约的小窍门,媒体广作宣传,亲戚朋友也都口耳相传,如此如此,每个月可以节省多少度电、节约多少吨水,“这相当于每个月给你省了多少多少钱!”在劝人节约的时候,这是理由。但是五毛钱一度的电、四块钱一吨的水、多点的饭菜,甚至还有免费使用的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对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这点开支似乎难以构成消费压力。简单地从利益诉求出发,人们很难产生节约的动力。我们必须从另外一个角度寻找节约的内在驱动力,也就是培养人们对于节约生活的理想信念。

   有句老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节约资源,人人有责?因为能不能节约资源,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过,这种理念的培养,也就是公民的责任心,一方面靠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靠一整套的制度。在物质匮乏时期,人们在生活当中创造了许许多多节约的窍门,也培养了老一辈人“抠着腰包过日子”的节俭习惯。为什么那时候的人们能够为了节约放弃所谓的“脸面”,放弃对“便利舒适”的追求呢?道理很简单,那个时候,国家物质匮乏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分解到了每一个家庭的肩上。

   现在的情况却大不一样。以水资源为例,全国600多座城市,400多座缺水,这些城市的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生态用水被严重破坏,可是这些城市的市民打开家里的水龙头就有哗哗的流水,几乎很少感受缺水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把缺水的压力传导到居民肩上?

   甘肃张掖在推行水权制度之后,整个城市用水实行了总量控制,每个家庭用水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度实行不到半年,干涸了10年之久的东居延海有水了。张掖人节水的动力,同样不仅是利益的驱动,更在于缺水的压力分解到了每个人的肩上,使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节约用水,不仅是为了今天省钱,更是为了明天还有水可用。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这样的制度,它能让人们明白:节约,不仅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来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明天。这样,我们才有节约的动力。

标签: 节约省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