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中医资源优势 推动“医养结合”健康发展

农百科 92 0

  充分发挥中医资源优势 推动“医养结合”健康发展

  文/王世保

  中国是人口大国,伴随着近年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人口数量在国家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增强老年人生活幸福获得感的重要性在国计民生中日益突出。决定老年人生活是否幸福有两个主要因素,即亲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和个人自身的健康状况。改善亲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依靠道德教化,这个在短期内不可能立即解决,而要增进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则完全可通过具体的措施加以实现。近些年来提出的“医养结合”就是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与健康保障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老年人在晚年的幸福获得感。老年人的“养”涉及到衣食住行,当下通过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多举措并施,已经基本解决。但老年人的“医”,也就是如何提高其健康水平,则因国内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危机而长期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尚有两种医疗资源可资利用,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两种医疗资源在老年人健康保障中的地位与关系,就会难以充分发挥相应的医疗手段在老年人健康保障中的作用。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因为拥有已经传承和发展五千余年的中医,我国具有其他国家暂时稀缺的医疗资源优势。与西医相比较,中医在防治老年慢性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医养结合”的战略举措能否实现,最终要看能否将中医的养生文化融于老年人的生活中。尤其是现代的规模化的养老机构具有集中组织的优势,能够将中医的养生文化与老年人的生活更方便地融合在一起,实现老年人最大限度地不生病或者少生大病的健康需求,减少老年人给所在家庭和政府带来的负担。如何让中医在老年人的养老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是当下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本文拟对近年来兴起的“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参考建议。

  一、老龄化社会与老年人的健康特征

  按照国际通用的老龄化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了该国家和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了该国家和地区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整体处在老龄化的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了2.2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6.15%;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67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9%。预计在202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会突破3亿人,中国也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面对着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已经成为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

  俗语有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充分表达了老年人的社会作用,他们虽然年事已高,或者退休在家,但是还能帮助子女照看孩子、做家务,尤其是在农村可以协助子女干活,减轻后人的家务和经济负担。老人要想继续为整个家庭创造价值,变“废”为“宝”,前提是要保证身体健康。如果老人疾病缠身,或者卧床不起,或者经常住院,不仅让子女难以安心工作,还要因为治疗老人的疾病遭遇沉重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老人能否不成为子女的包袱,关键是看老人的健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老人与家庭的关系如此,老年人群体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老年人能够保持健康,那么他们不仅能够颐养天年,还能为这个社会继续创造价值。如果老年人的健康不佳,患上大病或者重病,那么他们不但不能愉快地安享晚年,还会给整个国家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国家的医疗保险支出也会因此而大幅增加,这些支出本来可以用于其他国计民生建设。所以维护和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健康水平,应是提升老年人群体幸福获得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要想更好地促进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首先有准确地把握老年人的健康特征。老年人在经历过青幼年的发育期和中年的稳定期之后,身体就会渐趋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对女性和男性的衰老过程都有着清晰的描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气血和五脏都处在全面虚损的状态,身体健康日趋恶化,其疾病多以虚证和瘀证为主。从西医学角度来看,老年人的疾病是以缠绵不愈的各种慢性病为主,比如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及风湿性腰腿疾病等。慢性疾病不仅让老年人痛苦不堪,还会导致其彻底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国渐入老龄化社会,其疾病谱也以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传染性疾病转向慢性疾病,如何能够有效地防治老年人慢性疾病,已经成为未来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医疗任务。

  二、中医改善老年人健康的优势特征

  不管采用哪种模式进行“医养结合”,最终都要选取特定的医疗手段去维护老人的健康。国内目前尚有两种医疗资源可供选择,即中医和西医。由于中医和西医属于两种本质不同的医疗手段,有着各自的医疗特征,所以需要根据老年人健康和患病的特征进行选择。恰是老年人群体主要是需要防治慢性疾病,而中医在防治慢性疾病的效果上要明显优于西医,这就使得中医在未来老龄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其重要。中医不仅能够帮助老年人群体实现“治未病”,达到少生病或者不生病,而且对已经生病的老人可以提供“简便廉验”的治疗,以最少的医疗费用发挥最大限度的效果,进而减少国家和养老机构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支出。

  首先,中医能够充分发挥养生理论的治未病功能,增强老年人的体质,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有效地降低老年人的发病率。

  中医和西医虽然都有预防医学,但是西医的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传染性疾病,采用接种疫苗的方式提高肌体对抗传染疾病的能力。因为我国已经针对儿童接种疫苗采取了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措施,老年人就不再需要接种疫苗,所以西医的预防医学就难以在老年人群体中发挥太多的作用。西医所没有的却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即中医的养生学。中医养生理论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有效途径保存和补充人体内的正气,增强老年人的体质,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使得那些没有发病的老年人降低发病率,患有小病的老年人逐渐恢复健康,而患有重病的老年人不再继续恶化。中医治未病的方法有多种,包括采用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日常体质调理,比如山药、枸杞子、黄精、人参等;采用传统的导引术进行日常锻炼,比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洗髓功等。

  其次,中医能够充分发挥整体论治疗慢性病的优势,防止老年人终身服药,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有效地减少慢性病给老年人带来的痛苦。

  中医在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方面具有西医没有的优势,在治疗老年人的慢性病方面同样具有明显的优势。西医基于原子主义的基本原理,将人体解构为次级形态的抽象单元实体,比如器官、组织、细胞与基因和分子等。机械还原论不仅导致西医孤立地对待人体的患病部位,而且倒果为因,将疾病在次级形态的症状视为疾病的原因加以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由于西医对老年人慢性病治标不治本,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使得老年人为了控制这些症状需要终身服药。西医不仅不能治愈老年人的疾病,还会导致患者在长期的服药过程中诱发新的疾病,不但不能延长老年人的寿命,还会加快其死亡进程。与西医相比,中医则从人体的原生形态层面对生命进行认知,不仅高度关注人体各个部分的自然联系,还将人体与自然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论角度去治疗人体疾病,能够达到标本兼治。对于那些需要终身服西药治疗的疾病,中医完全可以实现治愈,不会像西医那样诱发任何新的疾病。中医治疗不仅能够减少老年人因疾病带来的痛苦,还能减轻他们因支付医疗费用而带来的经济负担。

  最后,中医能够充分发挥其简便廉验的特征,大幅度地减少国家和养老机构维护老年人健康的医疗成本支出,实现养老机构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不管是老年人的“养”还是“医”都要有经济的支撑,中医不仅在防治老年人疾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保障老年人健康的成本支出方面同样具有西医不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西医本就是市场化的资本医疗,它没有大资本的支撑就无法可持续性地发展。在科研上,因为西医主要是实验室医学,装备技术先进的实验室以及开展实验所需的人财物,都需要巨大的费用;在临床上,因为西医主要是仪器设备医学,医院购买先进的诊疗设备以及建设配套的环境设施,同样需要巨大的费用。不管是国家还是养老机构,要通过西医来保障老年人群的健康,就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和支出。中国老年人群数量是巨大,已经接近于美国的总人口,如果依靠西医去保障老年人群的健康,国家的医疗财政负担将不可想象。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简便廉验的特征,研究只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行,根本不需要像西医那样的成本投入;治疗上依靠医家的五官和手指去诊断,采用原生形态的中药或者简易的针刺器具,更不需要像西医那样巨大的成本支出。选择中医保障老年人的健康,不仅国家医疗财政支出的负担会大大减轻,而且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就能获取西医达不到的社会效益。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医是我国当下尚存的优势医疗资源,但随着国内中医队伍的全面西化以及中医文化中心向欧洲转移,这种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一边是中医通过中西医结合走向西化性的衰败,一边则是老龄化社会对中医日益增加的需求,这种不断加剧的巨大落差也是我国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一旦中医在国内消亡,我国就彻底失去了改善老年人健康的优质医疗资源。因此,只有中医在国内得到全面的复兴,国家拥有规模庞大的临床疗效水平较高的中医队伍,才能有效地解决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问题。

  三、采用中医实现“医养结合”的措施

  延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基础是“养”,我国当下存在着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途径,其中家庭养老是古代社会延续的传统,尤其是在民国以前的儒家意识形态占主导的社会里,都是以家庭养老来进行的。社会养老则是伴随着国家城市化的进程而逐渐发生和发展的,城市化的程度越高社会化养老的比例所占比重就越大。不同的养老模式,与中医结合的路径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在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就比较分散,中医的诊疗机构与各个家庭都是各自独立的,医养之间结合的就不会那么紧密;而在社会养老机构中养老的老年人就比较集中,养老机构内可以开办中医诊疗机构,医养可以实现完全一体化。如何让中医在两种不同的养老模式中都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将在下面提出具体的思路和建议措施。

  第一、通过家庭养老与社区(乡村)医疗协同的模式,发挥中医在“医养结合”中应有的作用。

  受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家庭养老在当下还是国内主要的养老模式,尤其是在农村更加普遍。针对家庭养老中的老年人比较分散以及医养难以结合的现象,需要充分发挥官方媒体和社区(乡村)医疗的资源优势,实现“社会化的医养结合”。

  国家层面,医政管理机构需要通过公共媒体平台,比如电视、收音机以及网络媒体等,针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疾病特征,制作各种中医理论知识和文化的宣传资料,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和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整体的中医理论素质,让他们在家里通过自学中医理论知识能够自觉地纠正不良的生活起居习惯,掌握日常养生的方法。社区(乡村)层面,各级地方政府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社区(乡村)创办国医馆,并建立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由社区国医馆的中医家,或者聘请社会上的名师名家,通过举办培训班或者讲座的形式,为广大老年人讲授中医理论以及养生知识,传授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洗髓功等传统的健身方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发病率,给子女减少家务和经济上的负担。

  第二、通过资本开办医养一体化的养老机构的模式,发挥中医在“医养结合”中应有的作用。

  社会化养老是国家城市化进程必然的产物,这种养老模式让老年人离开子女的家庭,进入社会资本开办的各种养老机构中进行安度晚年。由于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处于集中的状态,机构管理方便于统一组织和管理,所以这种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很容易将中医文化与养老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中医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家为了鼓励社会化养老,给资本进入老年人服务业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化养老的发展。

  独立于家庭之外的养老机构是养老资本化的结果,其机构形式也是多样化,包括养老院、疗养院、医养结合医院等。不管哪种机构模式,都应该有中医馆和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的标配。机构医疗部门可以根据院内所有老年人的体质状况制定饮食计划,充分利用药食同源的养生理论,通过食疗去维护和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比如可以将怀山药作为老年人的早餐,能够补气健脾、滋阴益肾,延缓衰老,增强体力,改善老年人咳嗽和哮喘等气虚类病证。其次,机构医疗部门需要在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举办常规化的中医理论和养生知识的讲座或者培训班,让院内的老年人掌握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养生方法,自觉地维护健康。比如可以聘请社会上有名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或者易筋洗髓功老师,让他们为院内的老年人传授相应的导引术,引导院内的老年人经常锻炼,提高他们的精气神和自主行动能力。

  老年人要想变“废”为“宝”,不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且还能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其前提就是保证自身的健康。要保证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必须依赖我国尚未失去的医疗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功能和简便廉验的特征。随着老年人在未来人口比例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中医在整个国家医疗机构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只有充分发挥中医在整个国民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才能保证“医养结合”的战略举措的实现,减轻国家维护老年人健康所要支出的医疗财政负担,提高我国全体老年人在晚年的幸福获得感。

标签: 中医养生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