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很多药物源自食物,实践发展中古人
区分食物和药物主要基于其主要功能不同,食物须安全并提供人体的营养,药物则主要用于治疗疾病。有时两者的界限不太清晰,一些食品也具有治疗、养生的作用。
对于有些食物来说,它们和药物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既是食物,也是药物,这便是“药食同源”的理念。
“药食同源”发展到今天,更加规范。对“药食两用”物品的推出和管理,反映了“药食两用”物品既是食品但又不同于普通食品的特征,其安全性和用法尤为重要。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后公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进行规范。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丁香、刀豆、小茴香、山楂、马齿苋、乌梅、木瓜等101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
可见,“药食同源”有官方的依据和规范,持之有故,网上“伪科学”和“骗局”的谣言不攻自破。
虽然“药食同源”确有依据,但面对种类繁多的药膳,人们应该如何甄选使用呢?《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内的药物要合理使用,名单外的药物入膳应当遵照医嘱。中医药膳总体分为食疗药膳和食养药膳两大类,前者原则上应在中医师指导下配膳,而向社会推荐的药膳则侧重于安全性有保证的后者。
食养和食疗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它们都体现在药食同源的思想中,但食养重在养生保健,食疗重在治疗疾病。食养并不需要像食疗一样严格按照医师配方进食,也不需要坚持服用多个疗程。部分人对药膳食疗的认识存在误区。时有发生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效果,导致健康受损的事件。
食药同源并不等于药食同性,更不等于药食同功,不能拿药当饭吃。天天吃顿顿吃,是不是绝对安全,这需要认真评估。比如,认为甘草有益,就长期拿来泡茶喝。实际上,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一些药材经过正规炮制,可把毒副作用去掉或降低,但很多人却不一定懂得正确的炮制方法。此外,药材的用量也有讲究,超量可能产生副作用。如果不掌握这些中药的特点,盲目食用药物,将适得其反。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名单,经过了充分检验论证,切勿胡乱食用没有列在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同时,即使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也要使用对路,这些药材食材长期食用是否对症、能否达到养生乃至治病的目的,还需要医生指导。
食养药物相对来说更加安全。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吃的梨、木瓜、羊肉、生姜等都是常见的食养药物。在使用这些物品制作药膳的时候,就更加灵活一些,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搭配使用,进行日常养生。食养药膳在三因原则的因时、因地两方面有显著体现。在因时方面,春夏秋冬分别适合进食什么样的食养药膳,不同的时令有不同的食养方。在因地方面,根据南方、北方等地域差异进行推荐,不同的地区也适宜不同的食养方。
在自行服用食养药膳时,也要注意食物的“寒热”区别。古人会根据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来给食物分“寒热”,夏天成熟的樱桃是“热”的,秋冬成熟的梨是“寒”的,鸭子吃各种水生物,所以其肉属寒性,而羊肉则是温热的,但是山羊和绵羊的“属性”又不同。如果不懂得配伍,‘寒温’乱用,就可能达不到养生保健的效果。食物可以分出寒、热、温、凉,同时,食物的酸、苦、甘、辛、咸等味道可以对应人体的不同器官。食物是有‘偏性’的,为了更好地达到养生效果,所以需要搭配。”
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随着四季的更替,人的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进食食养药膳时,人们可以根据身体需要进行灵活地选择。但是,在进食前,要对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节气有一定的了解,虽然食养药膳安全性有保障,但要想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养生效果,需要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体质,方能事半功倍。
标签: 中医药膳与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