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明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此话出自清代朱柏庐所著的《朱子家训》,其语义放之当前,依然有着镜鉴意义。
当前,国人的餐饮浪费现象可谓是触目惊心,令人痛心: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开展了一项针对餐饮浪费现象的研究,项目组历时两年对北京、上海、成都、拉萨4个代表性城市的366家餐馆开展实地追踪,基于此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报告显示,城市餐饮业人均浪费量为96克/餐,浪费率为11.3%;大型聚会浪费率高达38%;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4个城市游客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餐每人103克……
这些数据聚焦的只是在消费环节产生的粮食浪费。在产后环节,尤其是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储藏不当、受灾等原因导致的储藏损耗,包粮运输、重复装卸导致的运输损耗,以及为迎合民众口味而过度追求“精细白”导致的加工损耗,每年合计损失粮食约350亿公斤上下,相当于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今年以来,世界粮食市场供应变数丛生,中国粮食进口形势并不乐观: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粮食生产加工、物流中转、终端配送、消费等多个环节受到严重冲击;蝗灾肆虐多国,多个产粮大国成为重灾区,全球粮食产量受到影响;多国出台政策,禁止粮食出口;联合国研究报告预警,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日益复杂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叠加中国粮食生产始终处于紧平衡态势的现状,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多年未有的压力和考验。
更何况,粮食安全背后不仅有着粮食浪费之痛,还有着更多的“不可承受之重”。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卢思骋在谈及食物浪费对环境的影响时说,全球现有农业生产使用了70%的淡水资源、33%的土地和30%的能源,排放了20%的温室气体。也就是说,粮食浪费不仅意味着其本身的浪费,更意味着生产这些粮食所投入的水、土地、能源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无效消耗,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基础弱,底子薄,触目惊心的粮食浪费及其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无论是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还是从“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出发,浪费粮食这种恶劣风气都必须刹一刹了,切不可漠然视之、听之任之。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三餐之盘,何不一干二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众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个体任何微小的浪费都会汇聚成惊人的数字。同理,个体任何向好的微小改变也会汇聚成令人惊喜的巨变。让我们聚合扬俭抑奢的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使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理念真正转化为人们的惯性思维,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全社会的磅礴新风尚。
作者:刘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标签: 厉行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