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农百科 191 0

  在中国古代,由于物质及营养极为匮乏,人们对美和健康的认识与现代人略有偏颇。例如,胖在古代社会就是健康和幸福的象征。但在今天,生活条件的改变使营养变得过剩,人们开始为如何减肥而发愁。现代社会对古老的中医养生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中医养生学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影响,从而得到新的发展以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应该是每一个致力于健康领域的工作者认真思考的。

   从全球来看,现代社会正处于第二次医学革命阶段。在我国,虽然第一次医学革命尚未彻底完成,但从社会民众健康观念的转变,从城市、农村各阶层人士的健康需求来看,我国的第二次医学革命时期已经到来。中医养生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未病先治”的保健观念,曾经是世界医学之林的一朵奇葩。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各种社会因素的逐渐变化,其地位发生了重要改变。我们在认识这种改变的基础上,如果制定相应的方针,可使中医养生学避开劣势,发挥优势,以固有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的个人保健中产生更大的作用。

   首先,是病因和病种的变化。在中国古代,人们患病主要来自于生物、环境因素影响,得的基本上都是贫困病,如传染病、寄生虫病等;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加上科技水平日新月异,贫困病逐渐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新的病因出现了,我们管它叫文明病,即由于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变革因素、个人心理因素等引发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退行性病变、肥胖病、糖尿病等。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乡的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的死因已与发达国家相同,而这三种死因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分别为47.6%,43.2%,45.2%。

   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是有利的。因为中医养生方法中的调适四时、起居有常、慎七情、节欲、动功、静功、药物养生、食品养生、玩物养生等方法都属于生活方式范畴,恰好针对了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现代疾病。实际上,中医养生方法对古代社会的主要病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反而作用不大,因为它们主要是由环境,生物因素引起,必须用公共卫生的方法来预防。

   第二,是人们心理状态从弛缓到紧张的变化。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脑力劳动增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性加强、信息量变大、生活和交通空间拥挤,人际关系复杂,这些是造成现代人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根源。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是有利不利并存的。中医养生学主张精神应该弛缓,《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系字底)儡兮,若无所归”。《内经》:“喜怒不节则伤脏”。一方面,中医养生方法能对心理起调节平衡作用;另一方面,中医养生方法在中医养生体系中是与个人生活态度相关联的,这在现代社会中又行不通。

   第三,城市化进程、信息革命使人们在生产、办公、交通中的繁重体力劳动被代之以“按钮式工作”,过着一种“惯于久坐的生活”。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是不利的。因为一般的中医养生方法都是低运动量的,如五禽戏、易筋经、气功、太极拳等,运动量大的武术则不列入中医养生学范畴,所以难以预防由运动量过少带来的现代疾病。

   第四,人们已从营养不足转变到过剩。现代人体力劳动减少造成营养消耗减少,使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维生素过多症等有关疾病明显增多。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也存在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中医养生学是主张抑制食欲的,《饮食箴》:“人身之贵,父母遗体,以口伤身,滔滔皆是,……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孙真人枕上记》:“侵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这种观点方法虽然对减少现代人的食量有正面作用,但却以牺牲人的饮食享受为代价,难以为现代人所接受。另外,中医养生方法运动量的不足又加剧了营养相对过剩。

   第五,WHO 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躯体的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结果。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是不利的。中医只强调心理平衡、忍让、无欲等,强调“出世”, 把世俗之事看成妨碍健康的一大根源,不提倡积极的心理。《庄子》:“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内经》:“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所以,中医养生学应提高自身的健康标准,把社会中的人和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看成健康心理状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第六,中医养生的对象已从老年人为主转变到老年、中青年并重。中青年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地位提高,使现代生活方式在中青年人身上最为突出,身心疾病年龄前移,同时老龄社会已成普遍现象。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也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中医养生学的主要对象是老人,这从其保守心理、慢节奏、低活动量上可看出来,专门的寿老论述在其体系中占有一半以上篇幅,对养生好坏的最主要标准是看其是否长寿,是否出现衰老征象。《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又说,养生最好的真人,“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其次至人,也“益其寿命而强者。”其次圣人,“亦可以百数。”其次贤人,“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这在社会老龄化的今天是极为有用的,但对中青年养生就不太适合。

   再有,现代社会对物欲、肉欲、情欲、精神欲等追求和享受已不再被看成罪恶,而认为是应该的。与健康有特殊关系的烟、洒、毒品嗜好泛滥成灾。这种变化对中医养生学也是有利、不利并存的。中医养生学是全面禁欲的。《内经》:“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这虽对现代人的某些过度纵欲有规劝作用,但以牺牲欲望享受来求得健康,难以为现代人所接受。其次,过度禁欲实际上有碍健康。

   现代社会对大自然的改造,一方面给人类创造了不受自然因素干扰的良好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改造过快、过激,人类难于很快适应而影响健康,如电视病、空调病、电脑病、噪音和电磁危害、高楼恐惧症、星期一综合征、办公室综合征等。中医养生学主张顺应自然。《道德经》:“人道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吕氏春秋》:“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中医养生学能为人类在自然环境急剧受到改变,难以迅速适应的情况下,提供心、身的平衡。但同时,改造自然对人类健康利多于弊,它是必然的进程。中医养生学应研究各种适应不良病症,用顺应自然方法加以预防;同时,改变“自然”一词的含义,对新的自然──人造环境进行研究。并摒弃那些由于环境改变而变得不切实际的顺应自然养生法。

标签: 中医养生保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